論盂蘭節:印度與死後世界


盂蘭節,或盂蘭盆節,是起源於印度的佛教文化當中流傳最廣的節日,整個東亞地區都有相關習俗。這個關於死亡、解救、脫苦的節日,來自甚麼的靈性思想,又塑造了如何的精神信仰呢?

解救、脫苦的節日

「盂蘭盆」普遍認為是梵語「Ullambana」的漢譯,意思為「倒懸」,意味著把倒懸受苦的靈魂解救出來。日本學者另提出一說為源自印度巴利語的「Ullumpana」,意思是「指引、脫困、救贖」。

मोग्गल्लान/Maudgalyayana,漢譯目蓮/目犍連,是釋迦牟尼佛弟子。關於他拯救母親於餓鬼道的故事廣為人知,反映了盂蘭節的主題是解救受苦靈魂。

Maudgalyayana(目蓮)生於摩揭陀,是佛陀最親密的弟子。


奇幻駭人的死後世界

死後世界觀是人類文化的重要部分,相關的喪葬禮儀則是人類文明開端的其中一個標誌。

圖中是Naraka(地獄)的主管神Yama(閻羅王)。

印度信仰認為,人死後會到 नरक (Naraka,即地獄)接受審判,主管神祇यमराज (Yama,即閻羅王)根據各人生前的行為決定刑罰。類似的死後世界觀透過佛教傳播至東亞,結合各地本土風俗承傳不息。

佛教信仰由印度傳播到南中國海。

संसार(輪迴)信仰最早源於印度吠陀時代,在佛教中形成周密的理論體系,並影響了東亞各地的民間信仰。民眾相信,生前累積的कर्मन्(業力)導致他們死後輪迴成為不同的生靈。


火焰的神奇力量

婆羅門教有火供儀式,稱為होम(護摩)。火神Agni是諸神之口,傳送供品的媒介。祭品透過火焰傳遞到神界。此習俗源於印度吠陀,在亞洲廣泛傳播,影響了佛教和神道教,盂蘭節亦沿襲此習俗。


婆羅門教火神अग्नि 

火供儀式


為鬼神演戲

盂蘭盛會的重頭節目,是一連三晚上演神功戲,酬謝鬼神。中國學者鄭振鐸、德國學者Helga Werle-Burger都指出,東亞地區的戲曲藝術是在印度梵劇影響下成形的。

印度喀拉拉邦的Kootiyattam 

印度喀拉拉邦保存了梵劇,稱為Kootiyattam。Kootiyattam傳統上只在神廟中的Koothambalam上演,以酬神為目的。

Kootiyattam在神廟裏的劇場上演,酬謝神明。

而盂蘭盛會常見的竹搭戲棚,則與東南亞竹藝有關,是源遠流長的建築工藝,也說明了東南亞本土文化與印度表演藝術有機結合。

神功戲在竹棚上演

大東亞共享的文化寶藏

盂蘭節是東南亞、東亞的傳統節日,其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的面貌值得大眾承傳,加深對自身文化傳統的認識和自豪感。

अश्वशीर्ष 馬面 गोशीर्ष 牛頭


台灣宜蘭有搶孤習俗。

日本的盂蘭盆節

馬來西亞檳城民眾製作大士爺紙扎像。

參考

1. https://kotobank.jp/word/牛頭馬頭-501761

2. https://www.oxfordbibliographies.com/view/document/obo-9780195393521/obo-9780195393521-0135.xml


3. https://www.jstor.org/stable/595226?read-now=1&refreqid=excelsior%3A9da1d5ca49113ae43607c9200cba0dc5&seq=2#page_scan_tab_contents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你必須知道的新字:Nusantaria 東南亞的海洋國度

「四海臣服,萬邦來朝」的重頭大戲

誰是暹羅人的偉大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