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婆的印度化 • 香港的漢化

交趾支那的遊客不難發現此處「俄羅斯娃娃」式的人文歷史:胡志明的社會主義、吳廷琰的共和國、法蘭西的殖民地、阮朝的漢化帝國,仿如千層蛋糕一般讓遊人漸次發掘。置身於會安古城氛圍之中,實在難以相信,附近還有個遺址,更加古老,截然不同又毫不遜色。


美山聖地隱藏於山谷之中,遊人從遠處便彷彿感受到炎熱空氣中,彌漫著莊嚴聖神的味道。由公元四世紀開始,占婆人在這裏祭祀、崇拜、哀悼、懷緬,神明庇護信眾,死去的貴族在寺廟中長眠。如果沒有看見轟炸機炸出的坑洞,遊人會以為時間就停止在占婆城邦的黃金時代。


占婆人崇拜的Linga表面上是印度教習俗,但深層次包含了東南亞本土的萬物(如石頭)有靈信仰。

香港屏山的圍村社壇,以兩塊石頭為崇拜對象。


香港圍村流行崇拜大樹,在樹下燒香許願。


雖然占婆貿易立國,但宗教才是占婆人精神之依歸。中華史官著重世俗藩屬政治秩序,對占婆宗教信仰毫不在意,其文獻既無法理解占婆城邦政體,亦鮮有紀錄占婆精神層面的宗教生活,如此的中華視角無異於盲人摸象。


幸好法國人帶著考察亞述和埃及的如炬目光,到了印度支那殖民地。Paul Mus 成長於越南,專注東南亞文化研究。1933年他發表了《占婆的印度與本土崇拜》,認為占婆人原有的本土信仰使他們很容易融入印度教。


占婆的本土信仰是某種形式的泛靈主義。例如,土地主是某個地域的守護神,可以體現成一件聖物、一塊石頭、一棵樹等等。


接受新宗教時,信眾往往結合原有信仰,將舊習俗保留。對占婆人來說,印度教崇拜Linga(陽具形狀石頭)與泛靈信仰毫不違和,很容易與原有習俗聯繫起來。占婆人,尤其是未受精英教育的平民,也許以帶有泛靈意味的方式去信奉印度宗教。


耐人尋味的是,土地主崇拜也常見於華南。Kenneth Barnett認為香港的姻緣石之類信仰,與苗瑤或山獠的本土文化有關,是史前住民遺留的証據。


在門口放置某件聖物,向某棵樹祈福,或拜祭某塊大石,對香港人來說並不陌生。2008年一則新聞,提到「圍村村民深信大樹可把他們的祈願,透過樹根傳遞往地底的土地公,故春節期間會在樹下焚香拜神。」結果香火在樹底燒出一個洞。


緊靠香港島東南方的小島,蜑家人祈求一塊鴨蛋狀的石頭保佑人丁興旺,稱之為風水蛋。還有華南鄉村常見的風水林,令人懷疑當占婆人將本土風俗融入印度教之際,香港先民也把泛靈崇拜以風水或道教的名目留傳下來。


「我所說的(泛靈崇拜)是指古代印度、印支半島及華南居民相信一切萬物、 所有處皆有靈之存在,諸如脫離人肉體的靈魂,水及林中諸靈等等」——Paul Mus


Mus指出「我所說的(泛靈崇拜)是指華南和印支半島的文化緊密連繫,難怪一些學者早就意識到華南是東南亞文化的一部分。


占婆吸收印度宗教的過程,揭示出印度化表面之下,是東南亞的本土文化,體量龐大而且根深柢固。印度支那如此,香港和華南亦然,真正的身份與起源就埋藏在漢化外表下面。


占婆滅亡後,一部分占婆人遷徙到海南島。目前中國稱其為回輝人。


峴港占族雕刻博物館收藏了不少美山聖地的占婆文物。象頭神在印度文化圈廣受崇拜,例如日本的歡喜天亦出於此。

峴港博物館的展品,重現越南傳統艇戶的生活場景。類似文化在南中國海很常見,Wilhelm Solheim稱此族群為Nusantao。


占婆人長期控制南中國海貿易,這片海域有「占婆海」之稱。


參考

1. 黃柏棋。占婆文化與泛靈主義 古代東南亞印度化之反思


2. Barnett, K.M.A. (1964) Hong Kong Before the Chinese the Frame, the Puzzle and the Missing Pieces.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你必須知道的新字:Nusantaria 東南亞的海洋國度

「四海臣服,萬邦來朝」的重頭大戲

誰是暹羅人的偉大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