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魂的東南亞根源
2019年7月7日,五個船員划動一艘仿照台灣原住民傳統而製作的獨木舟,從台東出發,抵達沖繩與那國島,復現了3萬年前航海民族大遷徙的壯闊旅程。人類學家海部陽介教授認為,由台灣乘著洶湧的黑潮到達日本,就是人類遷入日本的其中一條重要路線。
破浪之旅激動人心,背後還有更宏大的圖景:日本人,或今日所見的大和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呢?
東南亞風格的神道教聖地
學者眼中的日本文化,與東南亞有眾多相似之處。三重縣伊勢神宮,在神道教之中殊為重要。二戰之前,「國家神道」制度下,伊勢神宮享有最高地位,在全日本所有神社之上。直至今日,神宮依然是神社本廳的本宗,國民視為神道信仰的聖地和中心,也是日本人的心靈原鄉。神宮的建築方式,卻與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雷同。屋頂、樑柱、木樁基座都令人想起印尼,甚至巴布亞新幾內亞一帶原住民的傳統居所。廣西、越南出土的東山銅鼓,其圖案亦可見這種建築形式。
「如此多的日本文化可見為源於東南亞,例如伊勢神宮的建築。如果說這些文化傳播到日本,卻沒有來自東南亞的人類到達日本,實在不太可能。」——Edwina Palmer
伊勢神宮的正殿,保存了東南亞傳統建築特色 |
南島民族的傳統建築 |
紐西蘭學者Edwina Palmer專於日本研究,她指出很多古日本文化已証實跟南島民族相關,例如樹皮製衣、母系婚姻、紋身、吹箭、語言、神話。根據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的一些日本住民,跟廣西出土的柳江人和砂磱越出土的骸骨最為密切。
學者根據牙齒特徵而研究,則發現日本繩紋人跟東南亞人相似,包括泰族。
海洋民族源自沉沒大陸
Edwin Palmer指出,位於現今東南亞海底一帶,在冰海時期由於海平面降低,當時是一片適合人類繁衍的陸地,稱為巽他大陸。隨著冰河時期結束,大陸逐漸被淹沒,先民四處遷徙。其中向北遷移的一支最終可能抵達了日本。
由巽他大陸到日本,先民其中一條路線是沿越南、華南海岸遷移 。香港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這條路線必然經過香港地區,亦吻合考古學家William Meacham提出香港原住民的遷入方式。換言之,結合Edwina Palmer和William Meacham的理論,可以得出以下圖景:
冰河時期,人類進入日本的路線 |
冰河時期完結,海水上漲逐漸淹沒巽他大陸,居民有的退到山上,有的則以航海技術四處散播。向北遷移的航海族群之中,其中一群沿菲律賓、台灣、沖繩作跳島行。另一群則沿越南、華南、台灣,到達日本。而停留在華南的一支,則成為香港原住民的祖先。
基因分析亦顯示,日本人與東南亞,包括華南人口有極大共通點。2006年,名古屋大學採集亞洲人口基因作分析,結論指出日本人接近華南人多於華北人。日本人類學會刊載的兩篇文章則說明,與鄰近人口比較下,日本人較為接近東南亞人。這些科學研究都支持Edwina Palmer提出的遷移路線:由東南亞巽他大陸,途經華南、台灣,進入日本列島。
「當時(公元前226年之前)華南文化特徵更為接近東南亞世界,這些文化影響了以越南北部為中心的東山青銅時代文化,還有在日本的發展。」——Ezrin Arbi
亞洲海洋族群復興
誠然,日本人起源有眾多假說,至今無定論。但可以肯定東南亞來源是日本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研究分析出日本文化、血緣、語言當中的東南亞元素源遠流長,也啟迪了現代亞洲人思考國族的親緣關係。
就日本文化所吸收的外來元素,下篇將會繼續介紹,日本人如何以印度文字為基礎創制日本文字,日本的宗教信仰又如何經歷深刻印度化,以至有印度人視日本為古印度文化的繼承者。
「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劃」中,日本考古學家指導伐木工以舊石器時代工具製作獨木舟。 |
左:日本忍者使用吹箭 右:台灣原住民以吹箭狩獵 |
左:日本神道的祠 右:泰國的神屋,在東南亞很常見 |
左:糭是日本端午節的應節食品。 右:印度支那的糭。端午節的諸多習俗與南島民族密切關連。 |
稻米是日本和東南亞的主食 |
2018年日本政府頒授「旭日章」予Edwina Palmer,表彰她研究日本語言和文化,貢獻重大。她的研究指出日本文化與東南亞有密切關係。 |
海洋民族在亞洲散播。現代研究揭露了族群之間親密的文化和血緣關係,有人主張復興這種文化交流,成為亞洲人繁榮自由的團結基礎。 |
參考:
1. https://core.ac.uk/download/pdf/198395424.pdf
2. https://ejournal.um.edu.my/index.php/jdbe/article/download/4958/2801/
3. https://repository.kulib.kyoto-u.ac.jp/dspace/bitstream/2433/141767/1/480209.pdf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