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魂的東南亞根源
2019年7月7日,五個船員划動一艘仿照台灣原住民傳統而製作的獨木舟,從台東出發,抵達沖繩與那國島,復現了3萬年前航海民族大遷徙的壯闊旅程。人類學家海部陽介教授認為,由台灣乘著洶湧的黑潮到達日本,就是人類遷入日本的其中一條重要路線。 破浪之旅激動人心,背後還有更宏大的圖景:日本人,或今日所見的大和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呢? 東南亞風格的神道教聖地 學者眼中的日本文化,與東南亞有眾多相似之處。三重縣伊勢神宮,在神道教之中殊為重要。二戰之前,「國家神道」制度下,伊勢神宮享有最高地位,在全日本所有神社之上。直至今日,神宮依然是神社本廳的本宗,國民視為神道信仰的聖地和中心,也是日本人的心靈原鄉。神宮的建築方式,卻與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雷同。屋頂、樑柱、木樁基座都令人想起印尼,甚至巴布亞新幾內亞一帶原住民的傳統居所。廣西、越南出土的 東山銅鼓 ,其圖案亦可見這種建築形式。 「如此多的日本文化可見為源於東南亞,例如伊勢神宮的建築。如果說這些文化傳播到日本,卻沒有來自東南亞的人類到達日本,實在不太可能。」——Edwina Palmer 伊勢神宮的正殿,保存了東南亞傳統建築特色 南島民族的傳統建築 紐西蘭學者Edwina Palmer專於日本研究,她指出很多古日本文化已証實跟南島民族相關,例如樹皮製衣、母系婚姻、紋身、吹箭、語言、神話。根據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的一些日本住民,跟廣西出土的柳江人和砂磱越出土的骸骨最為密切。 學者根據牙齒特徵而研究,則發現日本繩紋人跟東南亞人相似,包括 泰族 。 海洋民族源自沉沒大陸 Edwin Palmer指出,位於現今東南亞海底一帶,在冰海時期由於海平面降低,當時是一片適合人類繁衍的陸地,稱為 巽他大陸 。隨著冰河時期結束,大陸逐漸被淹沒,先民四處遷徙。其中向北遷移的一支最終可能抵達了日本。 由 巽他大陸 到日本,先民其中一條路線是沿越南、華南海岸遷移 。香港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這條路線必然經過香港地區,亦吻合考古學家William Meacham提出香港原住民的遷入方式。換言之,結合Edwina Palmer和William Meacham的理論,可以得出以下圖景: 冰河時期,人類進入日本的路線 冰河時期完結,海水上漲逐漸淹沒 巽他大陸 ,居民有的退到山上,有的則以航海技術四處散播。向北遷移的航海族群之中,其中一群沿菲律賓、台灣、沖繩作跳島行。另一群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