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無言:生態崩壞的文明史
「象群退卻的原因很簡單:漢人對動物發動了一場3000年之久的戰爭。他們由北向南膨脹,將其政治組織、奇特的密集農耕強加於非漢人和自然環境。」—— Robert Marks 雲南象群遷徙的影片受到關注。如此可愛的野生動物目前在中國只生活於西南邊界,但歷史上,大象曾經偏佈東亞大陸。到底這種聰明、感性、壯觀的生命,在絕跡於東亞之前遭遇了何等命運呢? 生態崩壞與漢人如影隨形 象形尊,公元前1100至1050年,現藏於法國吉美博物館。 出土青銅器文物可以証明,大象曾經在整個東亞大陸與人類共存。甲骨文當中「象」是象形文字,而「為」則是用手牽象的形象,顯示古人曾經役使這種野生動物。 澳洲國立大學教授Mark Elvin著作《大象的退卻》,罕有以生態環境為主綫敘述東亞歷史。4000年間,大象由華北開始退卻,直至只存活於雲南邊境,整個過程代表著生態環境退化、毁壞,伴隨大量野生物種消失。 生態災難的成因,就在於漢人的生活方式,是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來推進擴張。緊隨軍事殖民而來,密集農耕還有水利系統,大大促進了糧食生產,成為官僚體制賴以維生的基礎。而生態環境則不斷退化,在最嚴重的地方甚至變成荒漠,又反過來逼使漢人尋找新的可耕地來墾殖。去到18世紀,在漢人管理之下,儘管未經歷工業革命,這片大陸的生態退化卻比西歐還要惡劣。 亞洲象從華北開始消失,一路退至雲南邊界。 珠三角地區曾是象群家園 漢人在嶺南的殖民相對較晚,自然生態保存得較久,直至公元1000年左右,珠三角地區仍有象群出沒。 很多証據顯示,在漢文化影響擴大之前,以非中國人(non-chinese)為主要居民的嶺南,有非常大的樹林覆蓋面積。這種豐饒環境一直維持到公元10世紀前後,隨著漢人或其帶來的生活方式越趨活躍,生態環境才嚴重惡化。 「廣州之建立本來是中國人的貿易據點或殖民地,位於非中國領土的中間,四圍住著非中國種族的住民。」—— Kenneth Barnett 其中一個象群出沒的証據,可見於東莞鎮象塔。鎮象塔相傳建於962年,由於每年秋季象群遷徙破壞莊稼,政權捕殺後埋骨於塔下。然而,大象遷徙的景象很快就不復見。在數百年間,森林急速消失,原生物種大批滅亡,華南步上生態退化的後塵。 「我們已知鱷魚在唐王朝的華南很常見,但晚至10世紀仍有象群生活,可謂見証了此地區在不足1000年間所經歷的變化。此處的自然環境大概在森林砍伐中變得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