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2021

【香港開埠誌慶系列(一)】在那個後來叫維多利亞的海港上

Image
米字旗隨風飄揚,勘測船緩緩航行。船上的測量員忙於紀錄海岸線的形狀和距離。一個皮膚黝黑的男子,看起來是蜑家人,大概平時與英國人做買賣而學得幾句英語,此時正跟船上的翻譯半粵半英地交談,指著各處海灣海岬逐一道出名稱,讓旁邊的水手抄錄。而他們都沒有料到,這海港在半個世紀後會得到一個優雅的名字。 香港是南中國海最重要的貿易城市、金融中心和文化都會。適逢本年1月26日為香港開埠180周年,本部落格將推出一系列貼文,講述相關歷史。 頭炮介紹一幅由英國人繪製,顯示香港在內的海圖。以下為截圖,文章最後連結可見完整版本。 A Chart of the China Sea from the Island of Sanciam to Pedra Branca with the Course of the River Tigris from Canton to Macao 此圖為1778年出版,開埠63年前已清楚標示香港一帶島嶼。雖然地圖有明顯錯誤和扭曲,但其準確和辦識度已遠超任何一幅大清國繪畫的地圖。 從英國繪製的地圖,可見很多熟悉地方。 He-Ong-Kong 香港 Co-Long 九龍 Lammon 南丫島 Lantoe 大嶼山 Chang-Cheou 長洲 Chin-Falo 青衣/春花落 Poo-Toy 蒲台島 Wag-Laang 橫欄島 地圖中繪製得最為準確的一段,是沿東博寮海峽,經汲水門往屯門一帶,可能這就是商船常途經前往廣州的航線。香港島東部錯得較離譜,畫成分裂的兩個島嶼,據說是因為勘測船經過筲箕灣一帶時有濃霧遮蔽山嶺,令船員以為此處是一條海峽直通大潭灣。 香港同時標上另一個名字,稱為「泛春洲(Fan-Chin-Cheou)」。此名並不見於其他文獻,不知出處為何。讀者如有線索請不吝賜教。 新界東部有一條河流被標為「Iron River」,可能與馬鞍山鐵礦有關。 歷史教科書將香港描述為荒島,但在開埠半個世紀之前,英國人已對香港的地理環境有不俗掌握,紀錄之準確也遠超大清國。毫無疑問,英國人此時已跟香港的原住民交往,「荒島」逐漸成為船隊補給、停泊之處,在這片大清國鞭長莫及的邊境地區進行各式「非法」的貿易活動。而此處的地利,和原住民的取態,將使南中國海北岸翻天覆地。 參考 1.  https://nla.gov.au/nla.obj-230807888/view 2.  https:

竹與火:東南亞的青銅器時代

Image
目前歷史教育面臨的困境是,南中國海北岸的人民被剝奪了接受本土史教育的機會,青銅器時代歷史就是一例。教科書將青銅器時代上溯到所謂「商代」,卻從未告訴學生,商的活動範圍集中在黃河流域,與華南相去千里。從商遺址採集的基因樣本發現,商人與現代華北人相似,但跟「華南人顯著不同」。對於南中國海地區的學生來說,「商」無疑跟吠陀文明和米諾斯文明一樣遙遠陌生。 「的確,這樣做(把廣東和廣西納入東南亞)不無道理。中華族群不過在秦王朝和西漢王朝才控制此處,而且直至今天這裡的習俗、語言和生境,仍然接近更南方的土地遠多於「中原」⋯⋯因此我會破釜沉舟,把雲南平原和嶺南包括在東南亞之內。」 —— 《 The Bronze Age of Southeast Asia 》 與這地區真正一脈相傳的,是一個以紅河三角洲為核心的青銅器文明 —— 東山文化。整個印支半島和華南都有東山文化相關的古物,見証此地區輝煌的青銅器時代。意想不到的是,先民冶煉青銅的歷史,竟然跟一種植物有關。 活塞取火( Fire Piston ),指瞬間壓縮空氣而產生高溫。歐洲人在 19 世紀初利用此現象製作生火器。但其實不可考的遠古,先民已經知曉這種技術,而且運用在冶煉金屬之中。 「東南亞人可能獨立發現了青銅,還應用竹的特點去發展他們一套成熟的冶煉技術。由於竹幹是中空的,他們把竹用作活塞取火,來產生融化金屬所需的高溫。」——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ern Asia 》 過去視黃河流域為亞洲文明起源的假設,越來越不可靠。一些學者相信,泰國出土的考古証據,指向東南亞的青銅技術是獨立發展出來,甚至黃河流域的冶煉技術可能是從東南亞學習得來的。為了青銅器先出現於東南亞還是黃河流域,學術界仍然爭論不休。 「青銅製作起源自東南亞,稍後被中國人借過去,而非中國學者所經常宣稱的相反方向。」——Clark D. Neher  東山文化最著名的青銅器 —— 東山銅鼓在整個東南亞都有發現。銅鼓製作工藝嫻熟,飾紋豐富精緻,表現出東南亞人高超的冶煉技術。飾紋通常有幾何圖案、太陽、動物、船舶等,反映先民日常生活方式,不少仍然由後人繼承,顯示東南亞文化承傳至今,源遠流長。鼓之於東南亞文明,就如頭盔之於希臘,鼎之於中華。隨著鼓聲喧天,東南亞先輩闊步邁向文明。 越人扒舟飾紋,出自廣西出土的翔鷺紋銅鼓。 由上而下,香港

菲律賓的國與族(三):如果菲律賓不叫菲律賓,會更有尊嚴嗎?

Image
  1896 年 José Rizal 被西班牙人處決 ,激起菲律賓全面爆發革命。 17 年後,菲律賓仍未擺脫殖民地身分,但殖民者已由西班牙人換成美國人。在香港南丫島的寧靜小屋裏,被後世尊為菲律賓軍隊之父的革命領䄂 Artemio Ricarte ,正起草一部以 José Rizal 為名的憲法。奇怪的是,憲法談論的是一個名為「 Rizaline Islands 」,從不見於地圖的地方。 1911年,Artemio Ricarte(左前)與其他菲律賓流亡人士在英治香港組織活動,謀求推翻美國管治。前方為宣傳刊物The Philippine Republic。刊物其中一個出版人Vincente Sotto (右前)被美國政府要求引渡,但遭到英國政府拒絕。 原來,在一些菲律賓人心目中,「菲律賓」這個因西班牙國王而起的名字,帶有濃厚殖民地色彩。為了顯示獨立決心,革命分子考慮過很多名字作代替。 Rizaline 就是向菲律賓民族主義象徵 José Rizal 致敬。正如玻利維亞亦是以其革命領袖 Simon Bolivar 為名。 Artemio Ricarte 在憲法中勾劃出未來 Rizaline 共和國的基礎,例如提出三權分立,分別為行政權、諮詢權和司法權,各有一名「總統」。憲法亦訂明獨立後的國旗,源自 1898 年獨立軍擊敗西班牙軍隊,首次升起的獨立旗幟。 首次在菲律賓土地飄揚的獨立旗幟。 令人詫異的是,憲法所列的共和國國土,竟然包括關島。原來在西班牙殖民時期,關島亦是西屬東印度一部分,由馬尼拉政府管轄。因此 Artemio Ricarte 構想獨立後的 Rizaline 共和國包括關島,也不足為奇。事實上,關島、帛琉、加羅林群島的原住民,很可能是源自史前的菲律賓移民。正如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講:「馬尼拉城、呂宋島和福爾摩沙島,都曾經在同一個政府治下。」實在不難証明太平洋和南中國海諸多島嶼「自古以來」是菲律賓一部分。 西屬東印度的最大疆域,由馬尼拉政府管治。菲律賓人有權統一這個「完整領土」嗎? 這個關於國土邊界的爭議,令人反覆思量殖民地歷史與領土主張的關係。的確,如果中國可以繼承大清國的領土,為何菲律賓不可以主張擁有西屬東印度的所有島嶼呢?如果菲律賓人把收復太平洋作為復興菲律賓民族的偉大使命,不知世界又如何看待? 言歸正傳, Artemio Ricarte 起草的憲法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