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要看原汁原味的印度舞獅
農曆新年 當中,舞獅象徵辟邪和吉祥。然而,此習俗很可能如聖誕老人一般,是舶來品。 黃河和長江流域不產獅子,公元以前的遺物都沒有發現獅子的圖案或形象,連「獅」這個字亦是來自梵語「Simha」。從獅子產地可以推斷,舞獅的起源不是波斯就是印度。 目前在南印度仍然有舞獅傳統,甚至還有頭部面具比例誇張的表演者,手持器物伴舞。跟舞獅和大頭佛如此相似的習俗,只有兩個可能。一是純屬巧合,二是互有關連。後者顯然更合理。 《舊唐書音樂志》很清楚記載,舞獅出自「天竺」。「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謂之『五方獅子舞』。獅子鷙獸,出於西南夷天竺獅子國,綴毛為獅,人居其中,像其俛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習弄之狀。五獅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崑崙像。」 東亞大陸的舞獅素有南北之分,兩者大相逕庭。長江以北的舞獅無疑是沿陸路經西域諸國傳入。而南獅到底是由北獅演變,抑或是經其他路綫從印度輸入?以粵地海路之盛,南越國已流行波斯和非洲產品,不可能遲至中世紀才經北方接觸到獅文化。 圖左為北獅,圖右為南獅 南獅還有另一個來源傳說啟人疑竇。據講粵地曾有獨角年獸侵害莊稼,鄉民於是舞起獸頭驅趕。事實上,南獅的造型頭帶獨角,有人認為更似是年獸多於獅子。年獸傳說與獅子並不相通,顯然來自另一文化層次。有可能是本土風俗吸收了印度的舞獅形制,融和成醒獅藝術。 至於目前流行的高樁舞獅,則是由馬來西亞人發明,列入馬來西亞國家遺產。 馬來西亞的國家遺產——高樁舞獅 舞獅風俗的傳播,伴隨著東亞在古典時代的印度化(Indianization)過程。印度的表演藝術與宗教、哲學、語言影響東亞文化,無孔不入,無遠弗屆。 最後,梵語Simha和迪士尼的卡通角色Simba是否有關連,留待諸位研究。 傳遍亞洲的舞獅習俗 歷史上獅子曾棲息過的範圍 參考: 1. https://www.sa.gov.tw/Resource/Other/f1451380904695.pdf 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Warren_Johnson3/publication/23456667_The_Evolutionary_Dynamics_of_the_Lion_Panthera_leo_Revealed_by_Host_and_Viral_Population_Genomic